开云体育入口“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教育改革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中,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第十二学校深刻认识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对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意义,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合作模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搭建“教联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广泛凝聚育人合力、构建健康教育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开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道路的关键环节。满洲里市第十二学校坐落在祖国边境小城满洲里市北区“城中草原”西侧,目前是市内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学校意识到,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必须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始终坚持“九年影响孩子一生,教育为学生一生奠基”的办学理念,让家校社彼此影响、同行共育,形成良好的“教联体”教育生态。
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建立1至9年级纵向衔接的育人目标与实施路径,聚焦学生的品德修养、学业进步、身心健康、艺术素养与劳动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协调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教育质量与满意度。通过家校社深度合作,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创设随年龄梯度进阶的家庭教育课程模块,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提升家长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协同共进的教育生态环境,让教育在和谐氛围中良性发展,打造“校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矩阵服务综合体,目前在家校互动、馆校协同、社教同频上已加强协同配合。
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一方面,学校搭建多元沟通平台。建立了定期家长会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3次家长会,涵盖学期初规划讲解、学期中成果汇报、学期末总结反馈等内容。同时,利用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与成长背景,教师每学年对每位学生至少家访4次。此外,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家长交流群、家长钉钉群等即时通讯工具,实现家校日常信息的及时互通,确保家长随时掌握学生在校动态。另一方面,设立家校沟通日。每周固定一天为“家校沟通日”,家长可在这一天预约与教师面谈,深入交流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丰富家校共育活动。学校开展家长课堂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优秀家长等走进校园,举办家长课堂,内容涉及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学习习惯培养等多个方面。每学期举办一场家长课堂,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能力。组织亲子活动,精心策划亲子运动会、亲子阅读、亲子手工制作等活动,增进亲子情感,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例如,在亲子运动会上,设置接力赛、拔河等趣味项目,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在运动中增强亲子关系;亲子阅读活动中,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经典书籍,分享阅读感悟,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成立家长志愿者队伍,目前已经组建了涵盖交通疏导、校园活动协助、安全护学岗等多个领域的家长志愿者队伍。每天上学、放学时段,家长护学岗在学校门口协助维持交通秩序,保障学生安全;在校园举办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时,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组织、服务工作,为活动顺利开展贡献力量。
一是整合社会资源,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学校携手文化场馆建设,与当地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在博物馆,学生通过文物展览、历史讲解,了解地域文化与历史变迁,增强文化认同感;在科技馆,学生亲身体验科技展品,参与科普实验,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图书馆,学生参与阅读分享会、图书整理等活动,培养阅读习惯与社会责任感。学校主动对接校外研学活动,与自治区首批“十佳研学旅游精品路线”套娃景区、检察院合作,建立职业体验基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组织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如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套娃景区提拉米苏食品加工厂,了解食品生产流程;组织高年级学生到检察院体验模拟法庭活动,体会做知法守法、严于律己、遵纪守法的少年。依托社区资源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与学校所在社区紧密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宣传、关爱孤寡老人、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同时,社区文化活动、民俗展览等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二是引入社会力量,丰富校园教育。第一,举办专家讲座。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举办科普讲座、法治讲座、健康讲座、职业规划讲座等。如邀请自治区科技协会专家讲解航天航海模型;邀请满洲里市检察长讲解未成年人法律法规等;邀请满洲里市中蒙医院医学专家讲解健康知识;邀请中学生涯规划高级咨询师讲解学生职业规划发展路径,拓展学生思维视野。第二,开展课后服务指导。聘请满洲里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中白名单的专业人士担任学校课后服务指导教师,提升课后服务活动专业性与趣味性。学校书法课程邀请满洲里市文旅局书法家协会会员定期指导学生书法技巧;足球课程邀请专业足球教练制定训练计划,组织实战比赛,提高学生足球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
建设协同育人网站。学校在公众号上搭建家校社“教联体”协同育人专栏,设置学校动态、家庭教育、社会资源、活动展示等板块。“学校动态”及时发布学校致家长一封信、教学成果、校园活动等信息;“家庭教育”提供家庭教育知识、案例分析、专家观点等内容,还通过“云音留声”校园广播电视台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社会资源”整合周边社会教育资源信息,如文化场馆开放时间、研学实践活动安排、社区服务项目等,方便学校与家庭查询利用;“活动展示”分享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精彩瞬间与成果,增强各方参与感与成就感。
开发协同育人场域。为实现便捷沟通与实时互动,学校开发协同育人场域。家长可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家长群实时查看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作业情况等;教师能与家长在线交流,反馈学生情况;社会机构可发布活动信息,邀请学校与家庭参与。未来学校将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家长群开设互动社区,家长、教师、社会人士可在此交流教育经验、分享教育心得,形成良好教育交流氛围。
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一是开发协同育人校本课程及跨学科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协同育人校本课程,如家庭教育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职业体验课程等,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我们还将开展以真实问题为支点,突破学科界限的跨学科课程;开展以问题解决为纽带,建立学科联系的跨学科课程;开展以多维评价为贯穿,指向素养建构的跨学科课程,将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科技、安全等课程和道法、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进行深度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学习。
二是将协同育人融入学科教学。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有机融合,并实现家校社融合。具体做法:致力于打造深耕细作、润物无声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全面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严格落实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种类型十大任务群的相关教学要求。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开展主题项目融合课程。将劳动与各学科、传统节日等进行深度的主题式项目融合,并对家长进课堂模式优化升级,拓宽育人空间。在传统纸艺课程中,剪窗花、衍纸、立体剪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纷纷走进课堂;以“学校劳动基地”植物园为阵地,组织学生、家长、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种植、养殖、手工制作、校园卫生打扫、社区服务等。将节气文化融入到劳动课程中,深入挖掘传统节气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价值,将其分解为农谚、民俗、气候、食育等多个维度的相关课程,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劳动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赋能,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与多元学科的融合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在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巧妙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赋能。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从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劳动创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通过评选“劳动之星”“劳动小能手”等方式,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同时,倡导家长在家庭中给予孩子适当的劳动任务,形成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格局。
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工智能等主题开展活动。学校精心策划了“新学期心体验,打卡成长的小美好”心理健康开学第一课活动,为学生们的心灵之旅铺设了一条温馨而充满希望的起跑线。学校开展“探秘人工智能,点燃科技梦想”科技实践活动,活动分批有序展开,深入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学生能够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进而树立科技志向,为未来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当学校打开围墙、家庭唤醒责任、社会释放善意时,教育便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生态系统。面向未来,学校将不断完善育人体系,让“教联体”更好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作者吴敬敏系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第十二学校校长;赵晶系满洲里市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025年4月22日,中甲联赛第5轮的比赛在南通体校举行,重庆铜梁龙在客场迎战南通支云。此次较量备受关注,铜梁龙在开...
这场体育盛会,不仅是运动健儿挥洒汗水、角逐荣耀的竞技舞台,也是展示科技实力与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同时还是粤港澳大湾区...
2025年4月22日,蒋裕燕获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残疾运动员奖,成第六位获此奖的中国运动员。 02蒋裕...